当前位置:首页 > 4 > 正文

星欧娱乐官网:Suno v5为什么让音乐人集体感到恐惧和羞耻?

  • 4
  • 2025-11-04 07:33:06
  • 45
摘要: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: 赵先生的事务所赵先生的事务所 ,作者:赵智功,原文标题:《Suno v5为什么让音乐人集体感到恐惧和羞耻?...

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: 赵先生的事务所赵先生的事务所 ,作者:赵智功,原文标题:《Suno v5为什么让音乐人集体感到恐惧和羞耻?而不是兴奋和解脱?》,题图来自:AI生成


电影《黑客帝国 The Matrix》的剧本内核,源自于法国思想家 Jean Baudrillard的《拟像与仿真》(1981)


让鲍德里亚指出:


现代社会已进入“超真实”(hyperreality)阶段。


符号不再指向真实,只指向别的符号。


如一则饮料广告里,一个模特在海边奔跑、阳光、笑容、自由。


广告里的“饮料”不再真正代表解渴的液体,而代表“青春”“快乐”“自由”的符号集合。


观众购买饮料,不是为了喝水,而是为了“体验自由的感觉”。


于是,“自由”这个概念不再来自真实经验,而是来自广告符号系统。


广告里的“自由”指向的不是现实的自由,而是另一个“自由的形象”。


现代消费主义资本和4A广告公司的精英们充分利用了这一点,用符号填满了市中心。


星欧娱乐官网:Suno v5为什么让音乐人集体感到恐惧和羞耻?


电影《搏击俱乐部》,早就解构了这一点。


星欧娱乐官网:Suno v5为什么让音乐人集体感到恐惧和羞耻?

星欧娱乐官网:Suno v5为什么让音乐人集体感到恐惧和羞耻?


回到音乐的话题。


当第一批 Suno v3.5的生成曲出现时,音乐人们的反应普遍是轻蔑的。


“AI 也能写歌?”


AI音乐被当作笑话处理。


Suno V5出现之后,集体被干沉默了。


AI 引起了巨大的焦虑,并不是摧毁音乐,而是摧毁音乐人对“我是谁”的信念。


如何判断音乐好坏?标准是什么?


“人味”。


或者深刻的、饱满的情绪和感染力是一个角度。


用更精确的词语概括人味,是德国思想家 Walter Benjamin 在 1936 年的论文《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》中指出的——“灵韵”(Aura)概念。


星欧娱乐官网:Suno v5为什么让音乐人集体感到恐惧和羞耻?


当年讨论的点是,黑胶唱片对于声音的复制,破坏了音乐本身的灵韵(Aura)


当年留声技术如同今天的AI,是跨时代的技术革新。


当时的观点认为,音乐就应该听现场的,声音的复制没有人味。


然而几十年后几乎全人类,还不是都听着唱片和CD各种音乐的录音复制,愤怒握紧拳头、Party摇头晃脑、深夜emo哭得稀里哗啦?


当 Suno v5 生成的旋律“听起来像有情感”,它所制造的情感其实不再指向“某个真实的情绪经验”,而是指向“情感的声音符号”。


我们被触动,并不是因为AI感受过悲伤,而是因为它精确地再现了“悲伤的样子”。


这是一种“情绪的拟像”——听众感受到的不是艺术家的情感,而是情感的复制模型。


在传统艺术创作中,音乐人写歌,是因为他们经历了某种真实情感——失恋、思念、愤怒、期待——于是用旋律去表达一种体验过的情绪。


星欧娱乐官网:Suno v5为什么让音乐人集体感到恐惧和羞耻?


传统创作音乐仍然是“指向真实的符号”:它有现实的来源。


而AI音乐不一样。


Suno v5并没有情绪或经验,它无法“悲伤”,但能通过学习上亿条“悲伤音乐”的数据——节奏、和声、调式、频谱变化——生成“悲伤的声音样子”。


它不是在“表达悲伤”,而是在重现“悲伤的符号结构”。换句话说,它生产的是一种“听起来像悲伤”的声音。


这就像演员在没有情感的情况下完美哭泣,或者仿生人通过模仿声调和停顿让你“以为”它懂你。


你被打动的并非“悲伤本身”,而是“悲伤的表现形式”被精准重现的震撼。


星欧娱乐官网:Suno v5为什么让音乐人集体感到恐惧和羞耻?


假设你让Suno v5生成“像坂本龙一的忧伤钢琴曲”。


它会自动调用:


  • 小调的和弦走向(Em–C–Am–D)

  • 轻微延迟与踏板共振制造空间感;

  • 和弦上叠加分散的右手旋律;

  • 加上9度音程制造“未解的情绪”。


你感受到的“忧伤”,并非来自AI的情绪,也不来自坂本龙一的生命经验,而是来自于“忧伤的音乐结构”本身被完美复现。


因此,你听到的不是真正的忧伤,而是忧伤的模拟——情绪的幻影。


鲍德里亚思想最核心、也最难被普通人直觉接受的一点:


我们早已不生活在“真实”中,而是在“对真实的模拟”中获得情绪满足。


AI音乐只是把这个过程推到了极致,但这种脱离现实、沉迷模拟的结构,早已遍布整个娱乐工业、社交媒体与注意力经济。


短视频、综艺、网红日常、真人秀、情感号……它们的共同机制是制造“像生活一样的东西”


拍摄者展示生活,观众相信那是真实;但其实那是经过筛选、剪辑、配乐、滤镜之后的“生活的符号”。


在人类的所有艺术形式中,音乐曾经是最接近“真实经验”的一种。


它不依赖语言,不需要图像,它直接作用于身体与神经。


我们听见节奏,就感到心率的变化;我们听到和弦,就体验到张力与舒缓;我们在音乐中流泪,不是因为理解了什么,而是因为身体先于理性被触动。


音乐是人类最原始、最诚实的情感界面,是“存在与世界之间尚未被符号化的接触”。


然而,当AI音乐出现,这一最原始的互动和体验,被重新中介化。


我们以为自己仍在“听”,但我们听到的不再是“他者”的情感,而是算法对人类感官反应的再计算结果。


AI不需要感觉,它只需要预测“人在何种声波结构下最容易产生何种情绪”。


事实上在AI音乐出现之前,传统流量歌曲创作已经在按照这个方向创作。


星欧娱乐官网:Suno v5为什么让音乐人集体感到恐惧和羞耻?


于是音乐从“传达情绪”变为“制造情绪”,从“共鸣”变为“刺激”。


人类的身体仍在反应,但这种反应已不再与任何真实经验相连。


我们被声音触发,却不再知道——那种感动究竟属于谁。


这便是现代人最深的恐惧:感官被系统接管,而我们仍误以为自己自由


这种恐惧不同于“被机器取代的焦虑”,它更接近一种“被剥夺真实触感的空洞”。


这正是“全面剥离的恐惧”。


法国社会学家 Pierre Bourdieu 在《区分:判断力的社会批判》(1979)中提出,艺术家的地位来自“象征资本”——时间、训练、技巧与同行认可。


AI 的出现让这些资本瞬间贬值。一个十年磨练的编曲人,与一个懂 prompt 的业余者,产出的声音可能难以区分。


这是一种比“失业”更深的打击——社会尊严的破产


音乐人发现自己赖以为生的“专业性”变得不重要。


于是,恐惧的深层情绪其实是身份羞耻:


令人羞耻的不是 AI 太像人,而是我们自己早已像机器。


流行音乐产业长期以来已依靠模板、公式和算法逻辑运作。Suno v5 只不过把这套工业机制彻底显形。


AI 音乐的“逼真”恰是这种超真实的体现。


它不是在表达情感,而是在表达“情感的样子”。


这意味着,人类的音乐工业也许早已在模拟“感动的形式”,而非真实的经验。Suno 并没有摧毁音乐,而是揭穿了音乐产业早已符号化、模板化的事实。


所以你选择红色药丸,还是蓝色药丸?


星欧娱乐官网:Suno v5为什么让音乐人集体感到恐惧和羞耻?


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: 赵先生的事务所赵先生的事务所 ,作者:赵智功

发表评论